梁鼎芬丨广东历代书家研究系列(第二辑) - 美育网
美育网 > 聚焦美育 > 专家 > 梁鼎芬丨广东历代书家研究系列(第二辑)

梁鼎芬丨广东历代书家研究系列(第二辑)

2018年01月29日 16:54:25 编辑:system


梁鼎芬作品的具体审美特点和取法大致可以总结为:大字行书对联用笔轻巧但十分入纸,整字结体平缓,线条瘦挺沉着,其小行书和手札得力于苏东坡,粗细变化自然,结字方扁古雅,用笔轻巧但不细弱,无火气。



书家简介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伯烈,号节庵,又号藏山、病翁、葵霜,清咸丰九年六月(1859年7月)生于广州府番禺县(现广州市番禺区)。先世自广东新会潮连乡迁至广州,后为番禺捕属人,世居广州榨粉街93号(现已不是梁氏后人居住,转为张氏)。其家庭乃数代书宦之家,可谓书香门第之后。


书风赏析

梁鼎芬的书法审美和特点并非一成不变,其中有过两次转变。1893年之前,是梁鼎芬书风的初始,其书初学“二王”及《多宝塔碑》《颜家庙碑》《倪宽赞》,兼顾褚遂良、苏东坡,时而出现黄庭坚笔画的特点。《崇义祠碑》是其32岁之作,该碑取法右军《圣教序》和《兰亭序》的结构及用笔,除此之外些许点画亦可从褚河南的《阴符经》和《倪宽赞》中寻找源流。

《崇义祠碑》局部


梁鼎芬师从陈澧,陈氏极其倾慕王献之的《洛神赋》,梁鼎芬受陈澧影响,小楷取法《洛神赋》。“张嘉澍遗文题诗二首”小楷草稿为梁鼎芬小楷代表作,乃其28岁之作。用笔精细入微,结字古韵淡雅,起承转收无一笔之坏,对通篇行气的把握更是非常到位,将《洛神赋》的精神、面貌和内涵全盘吸收。

“张嘉澍遗文题诗二首”小楷草稿


“霜筠夜月”行楷七言联是梁鼎芬该时期对联作品的代表作。结字方正略扁,应取法《多宝塔碑》《颜家庙碑》较多,掺以李北海之意。“怀忧·少年游”行书团扇为小行书精品,凸显了本时期梁鼎芬的书学功底,有右军、大令的潇散与典雅,有褚河南精细入微的用笔与细而不弱的线条,有苏东坡古拙略扁的结体,可见梁氏在帖学的临摹与学习中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

梁鼎芬“怀忧·少年游”小楷团扇


1894年至1904年为梁鼎芬书风的变革期。 “春风千山”行书七言联是其1895年7月所作,此联一改往日风貌,由原来方正偏扁的结字转为左右开张十分夸张,多黄庭坚面貌,如张开的弓一般劲挺有力。横画起笔多为露锋直入且弧度较大,线条粗细较为明显且整体较肥,转折处也由原来的方折变为圆折。“焦山旧诗一首”行书扇面为梁鼎芬40岁所作,渐由晋韵转为宋意,多苏东坡之笔,转折出现方折特征。

“春风千山”七言联


1905年至1919年是梁鼎芬书法风格的成熟期。“万劫寸丹”行书七言联是梁本时期对联的代表作,此联较前两个时期的用笔较轻,但入纸不滑,横画也由“变化期”的大弧度转为取直形状;左右开张之势也有所收敛,没有那种飞扬跋扈、曲高和寡的感觉;勾画也先充分聚锋之后再提起出锋。从整体书风而言,瘦挺且沉着,轻而不浮夸。

梁鼎芬“万劫寸丹”行书七言联


更多作品欣赏

行书扇面


行书四条屏


梁鼎芬  行书手札


图书简介

梁鼎芬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政客和诗人,本文较为详细地还原了其时代背景、家族传承、书法特征及其在清末"碑帖之争"环境下的立场。本书重点阐述了梁鼎芬每个时期书风的成因、特点及其款识和印章的使用分类,增强了对其三个时期书风的宏观把握及鉴定。本文兼论清末"碑学"大兴之后,对帖学的冲击和影响,结论为碑帖并行,相互之间有所借鉴并没有被吞并,帖学仍然按照原有的线路发展。 



作者简介

胡翔龙,字翮辰,号虔堂,书法硕士,暨南大学青年教师。2008 年考入暨南大学攻读中国书画鉴赏专业,2012 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本校美学( 书法美学) 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业师为蔡显良教授。2015 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职。本硕求学期间师从曹宝麟、方楚乔、蔡显良、谢光辉、陈志平、朱圭铭等教授。书画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中获奖、入展达四十余次,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省级研讨会中获奖、入选,亦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谱》《书镜》《大众文艺》等报刊。出版《胡翔龙书法作品》( 中国文艺家出版社)、《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 梁鼎芬》( 岭南美术出版社) 等书籍。社会兼职:牡丹区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菏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河区书法家协会理事等。现主攻明清书史研究,书画创作、品评、赏鉴及高校学生书法教育研究。



“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第二辑)

 主编:廖曙辉  副主编:纪光明  陈志平 

丛书简介

岭南书法源远流长,他吸收了中原深厚的书法艺术,同时又凸显岭南地方的特色,涌现出“白沙书派”“竹木派”“康体”等岭南书艺的流派和一批功底扎实的著名书法家。

丛书编撰体例大致以介绍及评述书家生平事迹、重要交游、理论贡献、创作成就、书史影响等几个方面为主,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本套丛书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以后将陆续介绍岭南书法史上的其他名家,以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完成一套完整的岭南书法史人物研究的画卷。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一定能为岭南书法研究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也能为广东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