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岭南】不辞长作岭南人 - 美育网
美育网 > 聚焦美育 > 文章列表 > 【寻美岭南】不辞长作岭南人

【寻美岭南】不辞长作岭南人

2020年11月23日 16:05:38 编辑:system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代 苏轼《惠州一绝 》


荔枝,最早名为“离支”,唐代白居易称其“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正是由于荔枝具有无可比拟的香甜口感和难以保鲜的天性,古代帝王无不视之为珍品,历朝历代都将之作为地方贡品进献朝廷。



广东省博物馆深入挖掘荔枝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岭南特色,于国庆中秋双庆期间推出“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图书,一同与您共探荔枝的奥秘,追忆夏日赏荔的惬意。




展期:2020年9月29日 至 2020年12月6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三层 展厅三

免费展览



作为荔枝的原产地,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荔枝种质资源。而作为中国荔枝的原产地,岭南地区拥有两千多年的荔枝栽培史。




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墙纸

广东省博物馆藏


画面的其中一部分绘有岭南人收获荔枝后的场景,生动有趣,极富岭南民间生活气息。





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墙纸(局部)


当我们尽情品味这香甜四溢的珍果时,可曾想过,是谁在漫长岁月中苦心栽培,终将酸涩野果变成人间美味?是谁将这南国奇珍的美名传遍神州大地,甚至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





行业民俗水彩画册(之一)

19世纪 广东省博物馆藏


古往今来,从南到北,如杨贵妃、苏东坡等爱荔之人比比皆是。而对于荔乡的岭南人来说,荔枝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好,更是故乡的象征,是无比亲切与甜蜜的味觉回忆,饱含着海外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情怀。




荔枝,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悄无声息地潜入古人的生活当中。曾几何时,无论是宫廷的进贡珍品、生活用器、高官服饰,还是民间品茶、闻香、听剧、谈情,都能寻见它的踪影。





清金属胎雕漆荔枝纹小碗

广东省博物馆藏


红漆雕碗,锡胎。碗外壁口沿、圈足均饰回纹,腹浮雕折枝荔枝纹一周,每颗荔枝内填不同锦地纹。




端石荔枝砚

广东省博物馆藏


砚台雕成荔枝形。一面砚堂浅平,上部两侧各雕一蝙蝠,作双蝠临池状;砚额雕一串带叶荔枝及荔枝池。另一面砚堂为池状,砚额雕荔枝。整个砚身遍布荔枝纹路。构思奇巧,造型逼真,雕刻细腻。





雕荔枝纹饼模

广东省博物馆藏


作为荔乡的岭南地区更是随处可见用荔枝装饰的建筑。多子多孙、大吉大利、一本万利……古人赋予荔枝各种吉祥寓意,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彩绘木雕《荔镜记》雀替(之一)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彩绘木雀替来自广东潮汕地区,浮雕《荔镜记》中的五娘投荔等场景。





通雕博古纹窗花    清代

广东省博物馆 藏


潮州金漆木雕饰件,用于装饰神龛门。以锯通雕几何纹为衬底,浮雕博古纹为主题。中心饰瓶花,象征平安、富贵;下方饰佛手花篮、荔枝与石榴,象征多子多福。



“暧若朝云之兴,森如横天之彗”,“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这是东汉文学家王逸在《荔枝赋》中对荔枝的由衷赞美。



明朱瞻基《三鼠图》卷(部分)

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文学家创作了无数咏荔诗篇,而画家及工艺家亦对荔枝颇为青睐。荔枝绛红的外表与莹白的内里,使其自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荔枝山雀图    宋代    传宋徽宗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从绘画到雕刻,从古至今历代荔枝题材艺术作品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对它的欣赏与喜爱。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艺术从自然中汲取元素,通过创作与升华,最终又形成艺术品或工艺品回归生活,这其中所蕴含的人、自然、艺术三者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给后人带来无限思考与启发。




荔枝苍鹅图    纸本设色

明代    沈周

广东省博物馆藏




鹦鹉荔枝图    绢本设色

清代   华嵒

广东省博物馆藏




噉荔图    绢本设色    清代    华嵒

辽宁省博物馆 藏





万年大利图    纸本设色    近现代    邓剑刚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文来源《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

部分内容来源于广东省博物馆公众号


荔色如丹,荔香醉人。岭南佳荔有香甜的口感,诱人的色泽,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

开本:16开

定价:1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