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岭南】醉美中山 - 美育网
美育网 > 聚焦美育 > 拓展 > 【寻美岭南】醉美中山

【寻美岭南】醉美中山

2018年10月26日 11:37:11 编辑:system



看望乡亲父老,干一杯陈酿,

酒不醉人,人自醉。

游走坊间里巷,回一句乡话,

但说情愁,也无愁。

 
      中山是一个多镇区、多村落的城市,乡村风貌特色各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中山市保留着不少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丰富的原生态古村落,它们在发展经济建设水平的同时,也保留着村镇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特色。
 

 
 
 
 《美丽水乡》  民众  2004年  冼立初
 
 
      距今约5000 年前,海平面趋于稳定,中山境域内形成以五桂山脉等低山丘陵为骨架,且河网密布的地貌形态,随着河流沉积作用的加强,三角洲平原从西北向东南推进,与众多小型岛屿逐步嵌连,基本形成中山目前的地貌形态。
 
 
 
《新农村》  南朗  2016年  陈俊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网交织的自然特点,决定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水而居,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再加上唐代以来,中国南岭之南谓以“岭南”,中山被赋予了“岭南水乡”的美誉。
 
 
 
《家园》 南朗  2010年  简建文
 
 
      在这片水网交织的土地上,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依赖这片肥沃的土地。
 
 
 
回家路上  民众  2007年 刘浩玲
 
  
      每年初春,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崖口稻田便多了一份润泽,仿佛从梦中苏醒,村民们个个大步流星地奔向稻田,疏通沟渠,加固田埂,开始一年的耕种。到了插秧的时候,照例需要几天忙碌的劳作,最后洗脚上田,看着整整齐齐的秧苗各得其所,整片土地仿佛是一位巧妇把一件绿色的衣服熨平后铺在田野上,村民们才舒了一口气,黝黑的脸上也露出笑颜。
 
 
 
《翠亨新区湿地》翠亨新区  2006年  刘凯
 
      待到夏季,水稻施过肥、喝足水后,开始拔节、分蘗、破口、抽穗,像是铆足了劲等待着成熟的时刻。叶落知秋浓,经历了春耕、夏育的稻田变得黄澄澄,一望无际,一缕缕稻穗的香气传来一份份收获的喜悦。趁着晴天晾晒好的稻谷,再经筛选,终于可以归仓了,金黄的稻谷静静地躺在粮仓里,开始酝酿米香。
 
 
 
《夏收》南朗 2005年 高斗洪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向农村推进,广澳高速和广珠轻轨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伸向乡村,乡村的原始自然景象与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景象开始碰撞。
 
 
 
《金谷遍地庆丰收》  南朗  2015年 陈俊生
 
 
      原来的村落民居依水而建,带状分布,像是宝石镶嵌在河流的两岸,交通工具多以木舟为主,静静地穿行在民居之间,除了偶尔的吆喝声和虫鱼鸟兽的叫声,村落是安静的,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民众水乡》 民众  2009年  刘华志
 
 
      有了现代元素的植入,让濒临人口外流、经济失去支撑的传统村落重新焕发出生命气息,表面上是新城与旧村在风貌上的相互辉映,实际上蕴含着城市反哺农村的行为。
 
 
 
《霞染崖口》南朗 2007年 张鉴来
 
 
      中山市地处岭南,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中粤、闽、客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虽然偏处岭南一隅,但中山市在近代西方文化影响下,具有中西交融的岭南文化共性。因此,中山市内既有体现传统岭南农业聚落的古村,也有彰显西洋文化特征的建筑。
 

《古炮楼遗风》  火炬开发区  2014年  刘诗觉
 
 
 
《长洲黄氏大宗祠》  西区  2009年  简建文
 
      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把同根同源的血脉宗亲凝聚在一起,追忆和感恩祖先。中山仍然保留有许多祠堂,大多分布在传统村落的中心其中,南朗镇的陈氏大宗祠、西区长洲的黄氏大宗祠和三乡镇的澜海郑公祠是中山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几个氏族祠堂。
 
 
 
《南朗陈氏宗祠》南朗  2011年 李志文
 
 
      村落是反映中山文化特征的最直接的源地。中山的宗教传统、农耕传统和自然地理关系融合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聚居形态,形成了大量注重环境(风水)、格局完整、秩序分明的聚落,尤其是在南朗镇、沙溪镇、三乡镇等,尚保存着众多整体风貌良好的传统村落。
 
 
《民间盛会》  沙溪  2010年  刘诗觉
 
 
      传统村落布局注重南低北高,背山面水,村前为水塘、水田,村后村侧有树丛竹林。村庄的整体就像一个大空间,而村内的巷道窄小而密集,井井有条地把村落切割成一格格民居。

 
《茶西村之晨》  南朗  2015年  陈立维
 
 
      很多村落里都有古榕树,从远望去,这些高大的古树不仅仅是村落的方向指示牌,更是古村经历沧海桑田的记录簿。
 
 
《南朗石门村兰溪正街中共中山特派员活动旧址》
南朗  2016年  陈伟文
 
      三间两廊屋,即三开间主座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的三合院住宅,是中山古村落中最常见的民居建筑,其平面内,厅堂居中,房在两侧,厅堂前为天井,天井两旁布置厨房和杂物房。镬耳山墙、趟栊门、青砖墙、蚝壳墙、天窗等,是传统民宅中最显著的建筑元素。
 
 
《白头偕老》  横栏  2010年  张鉴来
 
 
     而在清末民初,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之际,部分传统民宅被中西合璧的碉楼洋房所替代。而在当下,拆旧建新的发展方式使得不少传统民居变成了现代式多层民房。
 

《白庙古村》  火炬开发区  2015年  刘诗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香山先民经历战乱迁徙和渔猎聚居,从天南地北,将各自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带到香山这片土地。家乡山水演变、沧海桑田,人民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形成了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既继承了民族传统,又保持了水乡特性。
 
 
 
《金色村庄 》  南朗  2016年  张鉴来
 
 
 
《四月八醉龙》  西区  2013年  简建文
 
      历经几百年的积淀,中山除了传承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传统民俗,还因地制宜创造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中山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乡镇地区至今保留着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东乡民歌、三乡民谣、起湾麒麟舞、圣狮凤舞、沙溪凉茶、大涌木雕、小榄菊花、黄圃飘色……语言艺术、舞蹈习俗、手工技艺熔于一炉,体现出中山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反映了其多元文化和多神信仰的精神面貌。
 
 
《放花炮》  火炬开发区   2008年  刘浩玲
 
 
 
《心花怒放》  横栏  2011年  黄礼初
 
 
     《香山县志》(嘉靖)“风俗篇”写道:“邑民上禀风气,下钟水土,故其气轻,其质柔。”中山人民风淳朴,生性爱乡,以“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中山人精神亦已渐为世人所知。
 
 
 
《晒竹芋干》  火炬开发区  2015年  刘诗觉
 
 
 
《晒鱼干》  横栏  2014年  冯达文
 
 
 
《晒头菜 》  黄圃  2014年  刘诗觉
 
 
 
《炊年糕》  沙溪  2014年  刘诗觉
 
 
 
《采藕》  翠亨新区  2013年  刘诗觉
 
 
 
《喜获》  民众  2015年  黄礼初
 
 
 
一双巧手,雕刻出大涌红木家具的纷繁世界;布展出小榄菊花文化艺术的精彩盛会;
 
一副歌喉,唱出咸水歌里亦渔亦农的疍家人的喜怒哀乐;唱出东乡民歌里火炬区一带村民的哀怨情怀;
 
一场醉龙舞,一出飘色,尽显民风民俗的地道本色;
 
一块杏仁饼,一口腊味,无不是背井离乡时的浓浓思念……
 
 
      经历漫长的气候变化和风雨洗刷,香山形成以冲积平原为主、低山丘陵台地错落其间的水乡地形地貌,河网稠密,土壤肥沃,加上中原移民南迁为香山农业生产和围海造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立县前,香山的农业发展已有相当规模,以稻谷生产为主,兼有甘蔗、蚕桑、塘鱼、畜牧、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农作物种类齐全,素有“鱼米之乡”“水果之乡”之称。
 
 
《乡间美景》  石岐  1986年  路华
 
 
 
《库充村》  东区  1983年  路华
 
 
      从不少现存的地名中看出,过去中山随处可见田园风光:九曲河、张溪、库充、起湾、员峰、老安山、山际尾、土瓜岭、高家基……城市的南面是连绵的五桂山脉,自北向南望去,总是能够看到以青山作为背景的一幅幅山水画。
 
 
《老安山的田园风光》  石岐  1963年  路华
 
 
 
《放鹅》  横栏  1987年  李英中
 
 
 
《劳动创造世界》  沙溪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阮佳
 
 
      与现代生活在居住小区的孩子们不同,过去人们的童年生活更为贴近自然,在农田帮忙、乡间赶鸭子、结队捡柴等,他们习惯于在劳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童趣。
 
      桂山绵绵,岐水悠悠,乡愁脉脉,美在多少中山人心头?!醉在多少游子梦中?!
 
 
 
 
· 内容简介 ·
 
 
      中山是一个多镇区多村落的城市,乡村风貌特色各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中山市目前还保留着不少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丰富的较为原始的古村落。
 

 
 
      中山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为响应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特举办中山市“醉美乡愁”乡村照片征集活动,以照片的形式留住秀丽村庄的风采与美好瞬间,让人们全面了解中山乡村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好地规划建设中山乡村。
 
      本书系在本次照片征集活动中精心遴选出120张影像作品编辑而成,分《自然生态》《历史古韵》《风土人情》《故乡旧影》四个部分。
 
《中山醉美乡愁》
 
出版时间:2018年2月第1版
                2018年2月第1次印刷
开  本:12开
定  价:180.00元
书  号:ISBN 978-7-5362-6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