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锐角】以学养术——邓尔雅的篆刻艺术 - 美育网
美育网 > 聚焦美育 > 拓展 > 【视觉锐角】以学养术——邓尔雅的篆刻艺术

【视觉锐角】以学养术——邓尔雅的篆刻艺术

2020年03月04日 11:14:28 编辑:system



以 学 养 术

邓尔雅的篆刻艺术


作者简介

刘兴一,男,广西北流人,斋号得月堂,早年师从张羽翔、陈国斌先生,后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师从吴慧平、祁小春教授攻读书法研究生,获硕士学位。致力于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书法美学和书法创作的研究,书法五体兼修,于篆书、楷书、草书用功尤勤。现为广西书法院副秘书长,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

内容提要:

莞人邓尔雅先生,是传统的文人和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文字学家。尤其在篆刻方面是黄牧甫开创的黟山派的重要拓展人。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和家学渊源,其对文字学有很深的研究。其对文字学的用功执着,为篆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其篆刻的学习和探索“以学养术”的学者型思路使得其篆刻风格在黄牧甫“印外求印”的基础上敢于大胆突破并取得了成功。除了比黄牧甫有更强的美术性外,特别是以北朝楷书等不同风格的文字入印,大大突破了前人从篆刻印文取材的做法。成了继邓石如、赵之谦、黄牧甫后的又一位篆刻巨匠,在“印外求印”的道路上比赵之谦、黄牧甫走得更加深远。由此,探究其治学和从艺的历程、理念和思路对从事篆刻者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邓尔雅,文人,以学养术,篆刻,文字学



一、生平

邓尔雅(1884 — 1954),广东东莞人。原名溥霖,后改名万岁,字季雨,别名尔雅、尔疋。别署绿绮台主、风丁老人。斋号为绿绮园、邓斋。是广雅书院第四任院长邓蓉镜第四子。邓尔雅出生于北京,幼承家学,治小学,早年攻文字训诂、篆刻、书法、绘画、诗文。1899年入广雅书院就读。1905年偕妻儿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1908年因母亲病逝回国。次年与冯智慧等创办广州最早的小学——启明小学。1910年与潘达微等同办中国第一份机关刊物《时报画报》和《赏奇画报》,1912年与黄节等创办“贞社”广州分社。后加入“南社”广东分社,并被公推为南社诗主任。1913年,辞去广州的启明小学职务回东莞居住,其间指导外甥容庚、容肇祖学习文字学。1915年由于时局动荡,携家去广西,经过苍梧、桂林、灵川县等,这次外出不仅为了避乱,还开阔了眼界,灵川县落笔山的风景甚受其喜欢,因而名之为“邓岩”,打算在此长住,他在寄外甥容庚信中有“长此青山共鹿车,不复作他想矣”。后因夫人多病,桂林又少良医,无奈只能复归故里。1918年、1919年在韶关任李根源幕府,后因厌于兵事,1922年移居香港,不久夫人病故。1954年在香港去世。篆刻与罗叔重、冯康侯、陈语山、卢鼎公称“香江五老”。


行书扇面 邓尔雅


邓尔雅父亲邓蓉镜为东莞莞城人,为同治十年(187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后出任江西督粮道。他清廉为官二十多年,政绩卓著。光绪十九年(1893),因母丧请求终养归家,不再仕宦,后主持广雅书院四年。光绪二十六年,粤督李鸿章命他总办全省团练,积劳成疾而逝,卒年六十九岁。著有《续国朝先正事略》《知止堂随笔》《诵芬堂诗文稿》《东莞志稿》等。邓蓉镜先生走的是一条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道路,科举仕进,著书立说,创作诗文等。


行书诗轴 邓尔雅 莞城袁氏藏


邓尔雅先生二十一岁时(1905)科举的废除断绝了其科举仕进的道路。是年其偕妻儿赴日学医,后学美术。此中也可以看出,时局动荡,为了前途,邓尔雅是极其纠结的。由学医改学美术,也可以看出其对艺术的热爱。1918年受西泠印社影响,邓尔雅在广州与易大厂、潘和组成濠上印学社,1920年,印社因部分社友北上或南迁而停止。1920年在广州与李研山组成三余印社。1923年在香港与潘达微、邓芬等人成立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1928年任《非非画报》编辑。1932年任中山大学顾问教授。1936年组建南社广州分社。1945年与叶灵凤、戴望舒等在香港组成以阐明东方文明为目标的香港文化联谊会。从其多次组建诗社、印社、画社的活动中足可以看出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极大热情。

由此可见,邓尔雅先生虽然没有走上其父亲那样的科举仕进的道路,但其曾就读于清末最大的书院——广雅书院,并参与东塾先生陈灃遗稿的整理 ,继承了东塾先生的治学学风,并受其父亲的影响,为其日后文人式的求学、治学、从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邓尔雅在篆刻、书法、诗作、文字训诂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其主要成就是篆刻、书法、诗作,被人誉为“三绝”。

其生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动乱年代,虽然有很好的家学渊源,但 1905年科举的废除,断绝了其读书仕进的道路,由此为了梦想还东渡日本学习美术。时局的动乱,使得其治学从艺的道路并不顺利,而是到处奔波,最后移居香港,走上鬻艺为生的道路。

邓尔雅先生的高足黄苗子先生也深感其师生不逢时。虽然继承了东熟先生的学风,但终因久居商业氛围浓厚的香港大都市,满腹的学问难以发挥。幸有篆刻和书法闻名当代,篆刻尤为著名。


二、篆刻

邓尔雅出生在北京,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四岁时随父亲到江西读私塾,十二岁时在广州就读于广雅书院。邓尔雅读私塾时开始接触六书体例,读《文字蒙学》《说文部目》等书。家里藏书颇丰,勤于浏览阅读,常操刀刻印。二十岁开始购买金石图籍,不断钻研,并常与亲朋好友交流,很快就领悟了篆刻的基本刀法。其早年宗邓石如(如图3为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4为邓尔雅临摹邓石如图 3的内容和风格,图5“披明月兮佩宝璐,驾青虬兮骖白螭”为邓石如作,图6“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为邓尔雅仿图5邓石如的风格所作),继而专事黄牧甫(如图7为黄牧甫作“玉梨云馆”,图8为邓尔雅作“由云龙印”),后博涉古玺汉印。晚年以六朝碑字入印,印章风格清丽恬淡、刚劲隽永。邓尔雅之后,黟山派几乎没有能超过他的。他沿着“印外求印”的思路对篆刻进行的大量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在当时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篆刻的成功也得益于其“以学养术”的治学理念,深厚的文字学功底和学养使其篆刻非常有特色,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富含趣味。



行书诗轴 邓尔雅 莞城袁氏藏


邓尔雅学习篆刻数十年不间断,直到如痴如醉之境。其有诗云:“端与君心印,非因妾色妍。请将丹一寸,奉坠到君前。”又云:“不辞嫁与君,为君能消受。妾心如玉坚,情愿入君手。”将自己与印之感情喻为夫妻,可算是情深谊厚,天趣横溢了。可见其对篆刻的感情深厚,如痴如醉。

黄苗子先生在《邓尔雅篆刻集》的代序中回忆:“他嗜抽卷烟,口袋里经常装满了小长方形的卷烟纸,对于先生,这小纸片不单纯是抽烟用的,他在读书(甚至在朋友的书斋谈天,或在茶馆读报)时发现对他有用的资料,就马上拿出卷烟纸片,认真地抄下来。我当时不懂得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先生说:‘做学问的人,凭的是资料,资料要一点一滴去积累,小纸片积累得多,把它分类整理出来,就是你最宝贵的资料了。’先生的教导,使我认识到一个人的渊博学问,都是由点滴积攒得来的,这些锱铢积存,要下苦工和毅力,浅尝辄止,是不能有大的成就的。”由此可以得知邓尔雅做学问的恒心与细心,积少成多,终因学问的深厚功夫,使其篆刻得以有足够的营养,以开拓出新的风气。邓尔雅篆刻上的成就令人瞩目,其外甥容庚尝言 :“以言篆刻,吾粤三百年来无此作矣。”


点击图片观看更多内容











《东莞书画丛书》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莞文学艺术院编,目前已出版至第32辑。丛书从理论研究、名家论艺、艺坛人物、篆刻天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有关东莞书画的文章及其作品,既有书画理论研究又有名家介绍,对系统梳理、宣传推介东莞乃至岭南书画艺术具有较高价值。




【视觉锐角】论“岩彩画”

【视觉锐角】高剑父与简又文 ——艺术家及其赞助人

【视觉锐角】容庚与《自庵花卉扇册》

【视觉锐角】刘开渠雕塑成名作《一·二八淞沪抗日 阵亡将士纪念碑》研究

【视觉锐角】明清岭南绘画的嬗变与演进(一)

【视觉锐角】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小考

【视觉锐角】还谈“书画同源”

【视觉锐角】从传统到现代 ——中国美术的创造性转换

【视觉锐角】艺苑通才 ——李凤公的人物画

【视觉锐角】中国花鸟画浅析

【视觉锐角】当下书法教育中文化元素的失语